“英歌舞有出处的源流假说至少有七种,所以到底源自何方?”上周末,在汕头市图书馆,“汕头文化大讲堂”迎来了一场关于英歌舞源流假说的探讨公益讲座。台上,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,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、副教授柳剑文分享他对英歌舞的研究思考;台下,大家听得津津有味,不时进行互动。
英歌舞可谓近年来潮汕文化的“网红”。从今年春节英歌舞视频火爆网络,到主流媒体称其为“中华战舞”,再到端午节一段水上英歌舞MV获得超5000万播放量……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,英歌舞在线上线下“火出圈”的同时,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引发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和行动。
“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这种优秀传统文化。”在柳剑文看来,关于英歌舞源流尚无定论,但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武舞艺术形式,其保护传承应更多元化、更接地气,只有年轻人喜欢上了,非遗才能更有活力。
【资料图】
国家级非遗英歌舞。
▋“武舞合一”尽显地域特色
英歌是一种集武术、舞蹈、器乐、演唱、戏剧于一身的民间文艺形式,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舞蹈双重属性,最显著的特征便是“武舞合一”。
历史上,英歌的完整表演形式分前棚、中棚、后棚三部分。前棚部分的舞者装扮成水浒英雄,双手各持一根一尺余长的木槌叩击、旋转而舞,粗犷豪放、刚健有力,独具特色。后来,唱的部分因太耗体力逐渐被舍弃,就以前棚棒舞部分为主,故又称“英歌舞”。
数百年来,这种汉族舞蹈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,尤其盛行于揭阳普宁、汕头潮阳等地。目前,潮阳英歌、普宁英歌、陆丰甲子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惠来神泉英歌、潮南英歌、潮安文里英歌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都是英歌舞的子项。
民间有种说法叫“北有安塞腰鼓,南有潮汕英歌”,由此可见,英歌舞在岭南乃至全国的代表性。
那么,英歌舞是如何形成?
国家级非遗英歌舞。
“关于英歌舞源流的研究和讨论从未停止。”柳剑文在过去十多年致力于潮汕英歌研究,他告诉记者,目前有出处的源流假说至少有7种,包括祭孔仪式说、戏曲影响说、练武习艺说、外省传入说、游神赛会演变说、傩舞说、及时雨说等等。
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柳剑文近年来结合自身专业,以舞蹈生态学理论为基础,从舞蹈形式、典型动作、道具使用等方面,对英歌舞源流进行研究。
“以祭孔仪式说为例,英歌舞与祭孔乐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。”柳剑文说,在祭祀舞蹈中,跪、拜动作是独有的特征,而英歌舞中就没有拜的动作,一部分跪的动作为单膝跪,是武术的跪步,与祭祀舞蹈有着本质区别。此外,从舞蹈产生的背景和主题、组织形式和舞体、传播形式等方面分析,英歌舞和祭祀舞蹈也有众多不同的特征。
柳剑文认为,英歌舞具体源自何方尚无定论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种舞蹈根植于潮汕大地且有着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,是潮汕文化最具标识性的艺术门类之一。
尽管细分至不同区域,英歌舞风格有所不同,但基本上都是以水浒英雄解救卢俊义为主题,总体风格相似,其所蕴含的大方豪迈、英勇无畏跟潮汕文化开拓进取、顽强拼搏的文化特质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。
▋开课教学丰富传承形式
列入必修课、组织学生实练、汇编英歌舞教材……如今,在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,英歌舞不仅是传统文化,更是学生的专业课程。柳剑文作为该校潮州表演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,其独著教材《英歌舞教程》去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,供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和音乐舞蹈专业作为教材使用,进一步推动英歌舞、潮州音乐、潮剧等潮州特色表演艺术的科研工作。
据了解,该教材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编撰。除了理论研究外,作者还走访普宁、潮阳、陆丰等地,将当地英歌舞的情况进行记录,并根据多年从事体育音乐教学的经验,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以及适合大众练习的动作进行汇编。
记者看到,《英歌舞教程》教材分为八大篇章,既有英歌舞渊源流变、非遗传承等背景研究,也有基础动作、基本组合、进阶组合、难度组合等舞蹈动作分析,并以“文字+图片+视频”形式收编其中。
“我们把非遗文化传承和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,希望让英歌舞的传承形式更加丰富。”柳剑文表示,英歌舞博大精深,在潮汕地区流派众多,但过去一直没有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,韩山师范学院在10年前将英歌舞列入课程,通过教学传承潮汕艺术形式,至今已累计培养了超300名学生。
为了积累更多教学实践,只要有英歌舞的县区,柳剑文通通都走了一遍。自设立英歌舞课程以来,他带领学生们深入乡村,走访调研,向各个流派的英歌舞师傅、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,了解不同流派背后的历史和传承发展。
“只要学生感兴趣,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参与。”柳剑文说,之所以推动英歌舞进校园,一方面是因为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,其表演的故事更多为宣扬英雄正气,在学习过程中,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非遗魅力,更能让学生们在英歌舞训练中接受“体育+德育+美育”并行的熏陶;另一方面,韩山师范学院作为师范院校,学生来自全国各地,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将从事教育工作,让他们了解英歌舞,有利于以后向更多人传播这一潮汕传统文化。
“民间英歌舞以前传男不传女,现在进入校园后,男女学生都有机会了解这门艺术。”柳剑文坦言,如何在校园中更好地传承英歌舞,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目前仍在探索。学校根据教学成效和学生接受程度,不断优化课程设置,丰富英歌舞教学方式,“既有理论基础,也有体验练习。”
▋走进群众带动文旅发展
事实上,走出校园,英歌舞近年来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。
今年湾区春晚,潮阳后溪英歌队与歌手腾格尔同台演绎歌曲《一身正气》,引来网友如潮好评;年初,一个由游客拍摄的英歌队训练视频在网上走红,视频获得将近2亿点击量;端午期间,一段名为《潮魂英歌》的水上英歌舞MV获得超5000万播放量,中西艺术的交流、碰撞和融合令网友高呼:“太酷啦!”
在众多非遗民俗中,英歌舞为何能“火出圈”?柳剑文认为,“这与英歌舞蕴含的英雄气概分不开。”
柳剑文说,在潮汕地区,每逢重大节庆,许多村镇都有英歌舞表演,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在表演形式上,英歌舞气势十足,有较高的辨识度,其蕴含的“敢于拼搏、勇往直前”开拓进取精神,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能震撼人心,容易让观众感受到共鸣。
其次,英歌舞演绎过程中包含了多种潮汕非遗文化,比如戏曲、锣鼓、武术,甚至服饰中的潮绣,都有明显的潮汕特色,既能让本地观众获得归属感,也能吸引外地游客以及年轻观众通过这门艺术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在柳剑文看来,疫情之后,全国文旅市场迅速复苏,加上近些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,英歌舞作为潮汕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,对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,“英歌舞的保护传承应该更加受到重视,形式上更加多元化。”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自发拍摄英歌舞视频发布在网络社交软件,柳剑文认为,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,因为非遗文化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,也需要年轻人参与其中,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俱进,走进群众,才能更好活化并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。
“英歌舞是一种体验感很强的艺术形式,相关部门可开发一些文创产品,或开展常态化的体验活动,让游客不仅仅观赏表演,更能沉浸式体验其中,成为旅游的打卡项目之一。”柳剑文说道。
【撰文/摄影】南方+记者 杨立轩
点击图片,一键报料↓↓↓
【作者】 杨立轩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全球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